党团建设
以十九大报告精神指引 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党的十九大报告,高瞻远瞩,立意深远,为新时代中国的发展绘制了新的蓝图。在教育领域,强调了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出了建设教育强国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为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建成教育强国和实现教育现代化,归根结底在于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结合研究领域,并在对十九大报告认真学习领会的基础上,笔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高校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加深认识,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内涵和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个“新的历史方位”,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改革稳中求进、人民生活总体小康。体现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过去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新的主要矛盾”,意味着人民的需求,不仅是物质文化的需要,也包括了政治、精神、环境等多方面的需要,也不仅是满足“拥有”层面,而是对公平和质量也有了更多期待。体现在教育领域,意味着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盼从过去的“有学上”到今日的“上好学”的转变,相应的,新时代带来的变化,对人才培养也必然有了更高的诉求。

高校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场所,而高层次专门人才又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的引擎动力,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国家发展提供坚强保障。环顾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是这个时代的重要表征,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已经来临,各个领域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兴起,正在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甚至是思维方式。谷歌人工智能团队近日在《Nature(自然国际综合性科学周刊)上发布了他们最新的论文,成果显示:最新版的“阿尔法狗”是在无任何人类输入的情况下自学围棋的,并最终达到了(niǎn)(zhá)“旧狗”的高度,“新狗”只学了40天时间就成了碾轧世界各国围棋高手的“大师”。可见未来颠覆式的发展方式,已经超越了我们自身的极限,甚至正在突破人类的想象。同时,增强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沟通和包容,破解全球发展中诸如冲突战争、环境污染、重大疾病等难题,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在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提升国家的竞争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为未来做好准备,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至关重要。

二、立足需求,高校要加快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等各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供给。

人才培养作为高等教育的首要职能和基本功能,这是大学的本质属性所规定的。自有大学伊始,首要在于人才培养,借以实现知识的传承、创新和转化。“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需要思考的核心议题,直接决定了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从新时代的特点来看,必然要求高等教育更加强调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础能力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加强调基础化、综合化、个性化、实践化的导向,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

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做了一系列人才培养的改革,在一定范围取得了较大的成效。然而从整体上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并未改观,同质化现象严重。更为严重的是,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经济转型、产业转型的需求不匹配。体现在人才素养上,我国大学生的创新素养和能力仍有待于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弱,信息技术、国际化素养等复合素养相对缺乏,加之由于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技术带来的碎片化学习方式,让许多原有的学习能力正在慢慢丧失。同时,从国家需求情况来看,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之后,创新创业已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此外,国家2015年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制造强国、大国工匠也成为新时期的呼声,并逐步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升级。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三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从未如此迫切。

加快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等各类人才的有效供给,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改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客观需要。从三类人才来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是解决创新能力不足,特别是原创性、基础性研究不够的问题;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为未来社会发展,培养具有一专多能综合能力突出的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操作能力较强的人才。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必然不是哪一支人才队伍就能支撑,而是要同等重要,同等重视,齐头并进,才能完成好这一目标。

三、遵循规律,多措并举培育社会亟需的人才,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智力支撑。

如果说“培养什么样的人”,主要是解决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那么“如何培养人才”、“为谁培养人”,重点是解决人才培养的途径方法和作用目的。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从我国高校的实际来看,必须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大力加强大学生德育工作,不断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积极探索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是要切实加强大学生德育工作。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德育为先是重中之重。脱离了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就失去了根基。无论是创新型、还是复合型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学生若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那么即便学术或技术技能学的再好,也是失去灵魂的卓越或成为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真正所需要的人才。2016年底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之后,各高校加强了思想政治工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那便是德育工作不能只停留在观念或形式上,更不能把德育片面理解为思想政治工作,或者直接和高校“两课”划等号,而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整个人才培养体系,贯彻落实好“四个服务”(即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精神,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劳动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是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从思想理念层面,要着力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全国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赋予高校的重要使命和职责;同时,双创教育开展得是否有成效,也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体现。最好的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学生的创造发明或创新想法,直接应用于创业活动中去,让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学生谋求学业发展、为未来职业准备的自觉行动。从学校管理角度,要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完善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学分制,实施灵活的学习制度,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这些具体的举措,既牵涉到高校与政府、市场的联系,也包含了内部的教学改革,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统筹推进,积极作为,让人才培养的改革真正体现到行动上,落实到实践中。从协同育人视角,要大力深入推进协同育人,促进协同培养人才制度化。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表征就是共同治理,具体体现在人才培养上,就是协同育人。人才培养,并非一蹴而就,从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来看,既有学校的责任,也有家庭、社会的责任,甚至就业后单位的责任,要通过建立常态化、规范化的人才共育机制,为各类人才的培育提供源源不断的合力和动力。

   三是要大力探索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体,高校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实际能力水平,差异化、个性化地培养人才,探索形成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别对于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要分别建立不同的培养计划和方案,逐步改变传统的、单一的以学术教育为主导的培养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大实践性教学力度,特别是培养学生创业创新的能力,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让人人都能成才,人人都可出彩。

总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高校要以国家正在实施的“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型学术人才,同时,也要鼓励更多的普通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变,培养数以亿万计的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

(作者姜朝晖 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办公室副主任、高等教育学博士)

上一条:刘靖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何以进入新时代

下一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4条基本方略

关闭

学院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街坊路11号        邮编:730070       网站:www.xuebingsx.com        技术支持:信息网络中心
   Copyright © 2015-2020 best365体育(中国)网页版登录官网入口 All Rights Reserved 陇ICP备15000834号-1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