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2010-2015年)
一、专业现状分析
(一)专业概况
best365体育官网登录入口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是在播音与主持专科专业的基础上,于2009年经批准设置的。并从当年开始招生,现有7个教学班级,在校学生203人。专业设置招生以来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我们始终注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社会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以播为主,一专多能方面的技巧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专业办学条件
1、师资队伍状况: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共有专任教师6人,其中副教授2人,讲师2人,助教2人;教师中有硕士3人,为了保障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的质量,专业主干课程都由硕士研究生或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主讲。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紧紧围绕专业建设的需求,采取积极措施,有计划地培养和聘用优秀师资。通过鼓励教师攻读学位和在职进修等多种形式,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支专业结构渐趋合理、具备一定科研能力、富有朝气的师资队伍,为专业发展建设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2、实验教学条件:现有专业实验室9个,教学设备总值560余万元。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实验环境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实训平台,为学生专业技能的实际训练创造了硬件条件。
3、科研情况:专业教学和建设注重通过科研促进教学,重视和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工作,通过以形成科研团队的方式鼓励专业教师密切关注专业前沿动态,结合教学内容开展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撰写并发表论文,积极申请并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重视运用成果的推广。经过努力现已有自编专业课教材1部。已发表的专业相关论文30余篇。承担各类科研课题2项。
(三)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1、专业课教师的数量偏少且实践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逐步引进高层次的专业人才,以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2、专业师资队伍的科学研究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缺乏高水平、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教师科研力量相对分散,科研实力上需要进一步整合。
3、部分教师教学研究和创新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4、适应传播媒体发展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实验教学平台还需要加强。
二、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与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人才质量与数量需求的高度,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科学合理地规划专业建设,以真正形成自身的优势和特色。面向播音与主持艺术教育形式,结合甘肃经济发展和就业需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使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全面稳步发展。
(二)基本思路
本专业立足新闻传媒行业和甘肃地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设专业和深化教学改革,依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本着个性化发展、多元化就业的原则,以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应用技能优良,人文素质全面,思想品德高尚”的既有综合实力又有个性魅力的复合型应用语言学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教学实践中确立“厚人文,博才艺,重实践,求创新,广出路”的人才培养理念,形成“融素质教育与业务培养为一体,让基础理论与专业实践相沟通,将知识传授与能力提高相统一,使教学、实践与科研互动共进”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传媒行业开展合作,共同推进专业建设,是本专业培养的人才能与行业有效对接。
1、从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办学实际出发,注重对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改造,统筹规划,优化结构,合理布局,准确定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层次。
2、处理好需要与可能的关系,既要科学分析和正确预测实际需要,又要客观分析已有课程基础和建设能力,立足实际,实事求是,不断完善,建设好本科课程体系。
3、处理好重点建设与整体发展的关系,突出重点,突出特色,整体推进,协调发展。
4、处理好中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的关系,分阶段建设,动态发展,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
三、专业建设与发展总体目标
坚持“以生为本,以质量求生存,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创新的应用型合格人才”的原则,着力提升专业的总体学术水平和办学实力。力争把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建成在全省同类专业中具备有一定影响力的高质量、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基地。
四、专业建设具体目标与内容
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力争实现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体系科学化、教师队伍优质化、实训平台标准化、内部管理规范化、教学质量精良化,不断增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综合办学实力。
(一)人才培养规格与专业特色
1、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宽厚的播音与主持艺术基本知识与技能,掌握广播电视传播、语言文学、播音学以及艺术、美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的复合型应用语言学应用型人才。主要为广播电台、电视台、音像公司、互联网站、电子传媒等单位培养从事广播电视播音与节目主持、节目制作工作一专多能的播音员和主持人,并为企事业单位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宣传人员。
要求学生掌握播音与主持艺术的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播音主持业务的基本训练;获得广播电视播音与节目主持的基本能力,具备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和播音工作者的基本业务素质;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健康的体魄,达到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
学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致力于社会服务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健全人格,积极进取,富有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掌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具备广播电视播音与节目主持的基本能力。能够熟练运用现代传播技术,结合清晰生动的声音语言表述思想和观点。具有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节目编辑制作的初步能力;掌握广播电视艺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与技能。具有与本专业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素养。了解并掌握国家语言文字、新闻宣传和文艺工作等方面的方针政策。了解中国播音与主持学科的发展趋势,了解国外播音与主持艺术的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能够掌握一门外语,并具有一定的听说能力。
2、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特色:本专业紧扣“以播为专,一专多能”,着力培养“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优良,人文素质全面,思想品德高尚”的适应媒体发展并能够在在传媒机构从事集采、编、播为一体播音与主持的应用型人才。建立“以精学专业基础课为重点,以突出实践教学为特色,以艺术修养教育为保证”的教学体系,按照“平台+模块”构建以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纵贯本科四年的实践体系体现“通过课程实验打好基础,通过综合实训提升专业技能,通过专业实习提高就业竞争力”,采用“大专业、小方向”构建“方向分流,多元发展”的节目主持、礼仪文化两个方向分流教学,使学生适应媒介融合时代对播音与主持人才的职业需要。
(二)专业规模
专业规模立足于学院现有基础,确保持续稳定发展,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充分利用教育资源,适度扩大办学规模,实现规模效益协调发展。
表1专业办学规模规划表
年 度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办学规模(人)
| 83
| 120
| 60
| 60
| 30
| 30
| 60
|
(三)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使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能有效适应传媒行业的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调研行业需求与建议,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探索教学做合一模式,积极构建适合各专业特点的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学校“3+1”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的特点实施“3+0.5+0.5”的分流教学模式。前三年为专业基础学习,第七学期进行专业分流教育,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中分节目主持、礼仪文化两个方向分流教学,最后一学期进行专业实践。创建“平台+模块”为结构的培养方案,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修订,增设综合课程平台,设置考研、定岗支教、资格证书、学科竞赛4个课程模块。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项目,为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创造条件。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集政治属性(党的宣传员)、艺术属性(语言艺术工作者)、媒介属性(新闻工作者)于一体的多元属性,决定了播音主持艺术教育也同时具有独特性——培养学生品学兼优、德艺双馨,具备新闻媒体人的职业素质和道义良知。由此形成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集政治教育、艺术教育、传媒教育于一体的学科专业特色。本专业的教学特色具体体现在教学改革模式上。为紧密结合前沿需要及21世纪传媒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按照教学规律,探索改变制约优秀专业人才脱颖而出的“齐步走”式的专业教学模式,在播音小课专业教学中施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分类指导” 的教学改革,逐渐形成下列系列性教学模式: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小课实景教学;强化一度创作的主持人思维开发训练教学模式;专业评价与考试考核体系改革新模式;强化实验教学环节的实训课教学模式;强化延伸第二课堂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四)教学团队建设
1、建设目标
通过引进、培养、培训等形式,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专业带头人的培养,通过学科专业带头人和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不断提高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同时,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积极引进或聘请具有多年从事播音工作的专业人员到学校任教或承担实践教学指导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认真落实学校制定的各项激励政策和措施,鼓励教师不断提高学历层次,参加各类学术性或业务性培训、进修或访学,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到2015年,使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5%;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比例达80%以上;青年教师中具有硕士及其以上学位(包括在读)85%以上,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引进力度,力争30%的教师具备“双师型”教师条件。努力形成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相对合理,整体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
2、建设内容
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上根据现状,结合播音与主持艺术实际情况,可以分两块来建设:本专业专职教师、校外兼职教师。在专职教师中分两类,一类是学院派教师,一类是实业派教师(个人有电视台主持人或业内兼职),两类互补;校外兼职教师主要
是将业内专家聘为客座教授或一般兼职教师。大幅地提升教师学历、学位,办法是:吸收高学历毕业生、鼓励在职读学位,尤其是青年教师,要以攻读学位的方式为主。
表2专任教师人数、职称及分布情况
年 份
职称(人数)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高 级
| 2
| 2
| 2
| 3
| 3
| 3
|
中 级
| 2
| 2
| 3
| 2
| 2
| 5
|
初 级
| 2
| 4
| 4
| 4
| 5
| 4
|
合 计
| 6
| 8
| 9
| 9
| 11
| 12
|
表3外聘兼职人数分布情况
年 份
人数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兼职教师
| 1
| 2
| 3
| 4
| 4
| 3
|
表4教师培养计划
建设内容
| 2010-2015年建设具体内容
|
内部培养
| 专业带头人
| 2
|
骨干教师队伍
| 8
|
教师素质提高工程
| 教师在国内外学习教育理论
| 3
|
专业教师参加职业能力和专业培训
| 12
|
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
| 5
|
小计:30人次
|
(五)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1、建设目标
实验实训场所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积极建设与专业、课程教学的匹配校内实训场所,与行业合作建设足够数量的校外实训基地,满足学生专业实习的需要。
2、建设内容
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一是不断更新和充实现有实验室、实训场所,以更好地满足学生专业实践的需要;二是投入必要的资金建设一套120平方米以上专业演播室,为学生实际锻炼创造条件。
近五年内,在原有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基础上,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与基层电视台、电台合作共建实践基地10处,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更多更好的机会,促进与新闻单位的更深层次的合作,使学生尽早参与实际工作,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3、具体建设规划
(1)校内实训(验)室建设
表5校内实训(验)室一览表
序 号
| 实训(验)室名称
| 实训课程
| 实训项目
| 建设年度
| 经费(万)
| 备注
|
1
| 广播直播间
| 4
| 40
| 2013
| 60
|
|
2
| 播音实景教室
| 5
| 30
| 2013
| 20
|
|
3
| 电视摄像
| 5
| 30
| 2013
| 160
|
|
4
| 全景高清演播厅
|
|
| 2014
| 500
| 专业综合训练
|
(2)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科学论证,统筹规划专业实习的时间与方式,做好实习基地建设。到2015年,在全省和地市级传媒机构、传媒公司建立10个实习基地,满足实习基地的需要。
(六)课程建设
1、课程建设目标
学院课程建设分为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合格课程和网络课程四个层次,建设的目标是确保“合格”,突出 “优秀”, 争创“精品”,开发“网络”。 根据实际,按照“保证质量、重点建设、注重实效”的建设原则,建立以合格课程为基础、网络课程为补充、优秀课程为重点、精品课程为示范的课程建设体系。拟用5年的时间,使所有课程全部达到真正合格课程标准,力争申请建设学校精品课程4—6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优秀课程达主干课程的2/3、校级优秀网络课程4门。争取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从教材建设到学生能力培养都能代表学院教学水平的课程。
2、课程建设内容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各专业核心能力,构建应用型核心课程体系。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理念,分析当前专业人才社会需求,按照“逆行法”的思路,从“就业去向—工作性质—课程组”三个维度重新优化调整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构建以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通过加强课程改革与建设,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育创新,改革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强化教改立项研究内容与课程建设的有机结合,不断更新课程建设内容。通过“以教研促教改,以教改促教学”,加快课程建设步伐,使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改成果及时融入课程建设之中,从而不断提高课程建设水平。
加大课程建设的监控力度。定期组织专家进行合格课程的鉴定验收和优秀课程、精品课程的评选,并对通过鉴定的各类课程进行检查、指导和评估。对在检查、评估中发现的后续建设工作不力、水平明显下降的课程,将取消其相应的称号。
3、精品课程建设规划
表6精品课程建设规划表
年 度
级别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校级
| 1
| 1
| 1
| 1
| 1
| 1
|
省级
|
|
|
|
|
| 1
|
国家级
|
|
|
|
|
|
|
(七)教研科研
围绕教学工作,积极开展教学研究,特别是要针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工作加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研究。根据新时期新闻工作的特点和要求以及甘肃地区传媒事业的发展现状,积极引进和开发符合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为了保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上要注意以下创新:
——大课讲授。精讲专业理论知识、基本原理、规律和方法。
——课堂实景教学。语言功力的培养,播音与主持能力的提高要在大量的实践中才能实现,教学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在话筒前、镜头前实践创造条件,通过示范练习,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达到专业技能的有效掌握。
——课外练习。教师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布置课外练习作业,结合实践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根据作业反映出的问题进行指导。
——重点培养和普遍提高相结合。分类指导,培养尖子生,使之发挥示范作用,带动整体水平的提高。
——微格教学。在自我反馈中不断使自己掌握正确的专业技能。
——变“单向式”教学为“互动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不仅学会,而且会学、要学。
——重视实习,加强实践。同时开辟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开展朗诵、演讲、配音,辩论等活动。鼓励、安排高年级学生利用寒暑假到电台、电视台去实习、实践。
使全体教师树立“以科研促教学”的思想,加强教学改革研究,每位教师每年至少完成1篇教学研究和1篇科论文的撰写任务。同时,要积极申报相关研究项目,以推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发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尽早了解和掌握相关科研工作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为培养高层次的新闻工作者创造条件。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对专业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强专业建设的组织领导。实行“一把手工程”,学院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把主要精力用于学科专业建设,不断创新思路,研究、解决专业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协调管理,在专业方向的调整、专业队伍的建设、重大课题的申报与研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专业建设探索实行专业责任人制度,确保计划的落实。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专业建设方针,稳定专业规模,把专业建设重点放在内涵建设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加强专业梯队建设,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进一步增强“人才是学院第一资源”的意识,坚持以人为本,制定各种激励措施,鼓励教师不断提高学历层次,参加各类学术性或业务性培训,鼓励教师进修或访学,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把科研队伍作为学院科研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来培育,继续加大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不断改善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整体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使师资质量满足学院学科建设与科研发展要求。
(三)加快教学改革,强化实践环节。一是要加大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力度,规划和建设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的实验、实训教学平台,为学生创新学习奠定基础。加大与媒体的联系,在互惠互利原则下,与媒体共建实训基地。二是全面推进实践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培养目标,要努力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根据专业课实践性强的特点,采取分模块、分阶段的方法安排教学任务,实现教学内容和形式的优化组合,使课堂教学与实训有效穿插,技能训练安排日起交错,为学生技能训练在实践、内容、场所上提供更有力的保障。认真研究制定技能训练考核标准。制定成绩考核方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改进传统的“灌输式”以老师为主的教学模式,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和掌握探索知识、发现知识、创新知识的方法。
(四)不断改进教学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水平。进一步深化对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规律的研究和探索,努力寻求符合我校学生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模式。加强对主要教学环节的制度性检查评估,要把对教学大纲、开课计划、课程试卷、毕业论文(设计)、教学质量监控等各个环节的学期检查、评估作为一项基本制度,形成规范化专业教学管理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完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形成教、学、管、辅助等完整的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体系。
(五)加强教学及科研基本条件的建设。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增加教学实验软件,改革实验内容,提高实验效果。强化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组织与领导,积极探索校企共建、校企合作的新形式、新途径,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拓展实习实训基地行业范围。加强资料室的建设力度,为教师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便利条件。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制定与完善科研及学科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